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了战略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的理论内涵、创新贡献和实践要求,有利于我们提高政治意识、增强战略思维、提升专业能力、做好经济工作,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循环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消费扩容提质的关键期,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存在不少堵点、卡点问题。这对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实现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循环分析框架中各环节的内涵外延,强调要打通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堵点断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这超越了西方经济学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时忽视供需之间内在联系的局限性,更深刻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畅通经济循环、如何更好协同供需关系等重大命题。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市场的新阐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关注世界市场、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这样,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视角解释经济全球化进程,指明了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和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
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分析框架,坚定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强调内外需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要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从追求利益最大化视角研究国际经济合作的逻辑局限。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剖析了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般规律,创立了社会再生产理论,并将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个方面。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路径和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再生产是指向生产过程中追加新的生产资料,包括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以及二者相结合实现的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还揭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空前增强,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在社会再生产中的投入比重。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大国综合竞争力不仅体现为人口规模、经济体量,更多体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质量和效率,体现为是否能够创新优化要素投入结构,不断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矛盾的认识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这一规律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鲜明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使生产力绝对发展,而这种发展和资本在其中运动、并且只能在其中运动的独特的生产条件不断发生冲突。”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只是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按照这一框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同时,马克思并不否定资本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指出资本“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不同形态资本之间的关系”。应当看到,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滞胀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造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势头愈演愈烈,都是资本逐利性的充分体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资本主义固有内在矛盾依然存在这一基本现实,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有很多不同,积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切实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并时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