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党的发展历程中,这既是对历史风云的变幻的从容领悟,亦是对未来深远筹谋的智慧昭示。在国有企业这艘经济巨轮破浪前行之际,唯有以高起点谋篇全局,以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精心构建党组织顶层设计,方能在复杂局面中锚定航向,与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让党的领导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定盘星”和“导航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夯实国有企业党建根基,不断释放党建工作活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顶梁柱”。新征程上,面对世界变局、时代重任与风险挑战,国有企业能否深刻领会、自觉践行“国之大者”,切实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将其独特而深厚的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与显著实效。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其发展航向关乎国计民生根本。在新时代壮阔征程中,唯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让高质量党建成为引领企业行稳致远的“根”与“魂”,方能在时代洪流中锚定方向、破浪前行。
在时代洪流奔涌向前之际,“树百业标兵,做时代先锋”的嘹亮号角,正是对国有企业使命担当最凝练的召唤。这不仅是沉甸甸的荣誉期许,更是一份催人奋进的时代答卷。国有企业当以标兵之姿立行业潮头,以先锋之志领发展新路,方能不负重托,为强国伟业提供强劲支撑。
国有企业自诞生之日起,血脉中便奔涌着红色基因。这一精神特质并非偶然生成,而是深植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之中,由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重要支柱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红色精神在国企的萌发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兵工厂、苏维埃钨砂公司,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进行社会实践的核心阵地。在党的政治引领下,工人阶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坚定性得以充分释放,为红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精神根基。这一生成逻辑印证了国有企业与红色基因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可分割的历史辩证统一关系。
面对百年变局深度演化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深刻交织,国有企业肩负着稳定经济大盘、引领产业升级、保障国计民生的重大使命。构建新发展格局,绝非单纯的市场策略调整或技术路径转换,而是一场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在此进程中,党的建设作为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与组织优势,是引领这场深刻变革的核心引擎。唯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方能构建起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微观基础。
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党建创新已超越传统政治工作范畴,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这一创新实践的本质,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支柱。这一转化过程并非自发形成,而是通过系统化、结构化和制度化的创新设计,使党的领导深度融入企业价值链各环节,形成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忠诚是为政之魂,干净是立身之本,担当是成事之要。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筑牢“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根基,既是国有企业践行“国企姓党”政治本色的核心要求,也是应对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一思想根基的构建,需从理论深化、制度保障、实践转化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贯穿于企业治理全过程的生命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今天,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其硬实力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存续,更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竞争力深度绑定。硬实力的锻造,已非单一维度突破所能成就,而需在科技、机制、产业、资本、党建等多元阵地协同发力,构建起多层次、系统化的能力矩阵,方能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挺立潮头。